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

日內瓦聯合國舉行第10屆禁雷公約締約國會議 伊甸基金會擔任台灣代表

照片右方女士為伊甸基金會‧國際暨兩岸發展中心的張心蕙專員;照片左方女士為國際反地雷組織(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, ICBL)主持「地雷與集束彈藥監督)」(Landmine and Cluster Munition Monitor)的計畫主持人 Ms. Jacqueline Hansen



第十屆禁雷公約締約國會議於1129日至123日在日內瓦聯合國舉行,共156個締約國的政府代表與會,另外尚有39個非締約國代表,如中國、俄國、美國及其他的觀察代表團出席。

國際反地雷組織(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, ICBL)如同往年組成代表團與會,由全球33個國家、共120多個會員組成,其中包括許多雷傷者;伊甸基金會則是ICBL唯一的台灣會員,也是唯一與會的台灣代表,參與監督各締約國政府對於公約的施行狀況,並倡議、爭取非締約國加入公約。

又稱為「渥太華公約」的禁雷公約全名為:「禁止使用、儲存、生產及轉移人員殺傷性地雷公約」,該公約於1997年通過,而致力推動該公約的ICBL也於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肯定。目前全球共計156個國家成為締約國,僅有39個國家仍未加入公約。

伊甸基金會於1997年加入ICBL,致力於國內立法禁雷、以及國際雷傷者援助工作,並且與其它ICBL會員一起進行國際倡議,展現國際公民社會的團結與活力。

根據「2010年地雷監督」報告指出,台灣因國際地位無法簽署禁雷公約,但經過伊甸基金會多年來在台的倡導、進而推動立法,終於在2006年通過「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」,明定政府須於期限內完成排雷,並提供未來產生的雷傷者賠償措施,同時禁止製造、轉移人員殺傷性地雷,惟並未全面禁止該項武器的使用及儲存。然而,台灣在排雷工作上則持續進展,台灣離島金門與馬祖受地雷影響的土地約3.5 平方公里,2010年已清除1.57 平方公里。

「地雷監督」計劃主持人賈桂琳.韓森(Jacqueline Hansen) 11月中訪台時表示,台灣排雷工作的進展成果,對於國際反地雷運動造成頗大鼓舞,但盼望台灣可以進一步全面禁雷,逐漸朝無雷世界的目標邁進。

背景資料

禁雷公約(the Mine Ban Treaty) 1997年通過,並於199931日生效。此公約全面禁止使用人員殺傷性地雷,要求於4年內銷毀所有地雷庫存、10年內銷毀所有已被埋入地下的地雷,並且要求訂定協助雷傷者的廣泛計畫。

國際反地雷組織(the 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, ICBL)是超過90多個國家的全球性網絡,致力於促成一個沒有殺傷性地雷的世界。1997年,ICBL與創始者茱蒂.威廉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殊榮,肯定其在推動禁雷公約的努力成果。

進一步資訊請參考「2010年地雷監督」
www.the-monitor.org/lm/2010

沒有留言: